朔鼙
成語(Idiom):朔鼙
發音(Pronunciation):shuò p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迅猛、勇猛,形容軍隊或個人作戰勇猛無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朔鼙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朔指的是北方,鼙指的是戰鼓。朔鼙的意思是北方的戰鼓,原指北方軍隊的戰鼓聲,后來引申為迅猛、勇猛的作戰風格或個人的勇猛無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軍隊或個人在戰斗中表現出的勇猛無畏的精神狀態。也可以用來形容其他領域中表現出的迅猛、勇猛的風格或行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有一則故事。昭公二十五年,齊國攻打莒國,莒國派出的使者告訴齊國的大夫齊國的戰鼓已經打響,朔鼙之聲已經響徹天地。這個故事中的“朔鼙”就是指北方戰鼓的聲音,后來成為了一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朔鼙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名詞“朔”和名詞“鼙”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那支隊伍勇猛無畏,真是一支朔鼙之師。
2. 他在比賽中展現出了朔鼙的風格,讓對手望而生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朔鼙”與北方戰鼓的聲音聯系起來,想象北方戰鼓的聲音嘹亮有力,代表勇猛無畏的精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與勇猛無畏相關的成語,例如“奮勇當先”、“勇往直前”等,進一步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比賽中打得很朔鼙,贏得了冠軍。
2. 初中生:這支隊伍作戰時表現出朔鼙的氣勢,打敗了強大的對手。
3. 高中生:他在考試中展現出朔鼙的風格,一舉奪得了全國第一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