惙頓
成語(Idiom):惙頓(chuò dùn)
發音(Pronunciation):chuò dù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行動遲緩,不積極,沒有精神活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惙(chuò)指行動遲緩,遲疑不前;頓(dùn)指停滯,不動。惙頓形容一個人行動遲緩,缺乏積極性,沒有精神活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行為遲緩,不積極的情況,通常帶有貶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惙頓”最早出現在《后漢書·班彪傳》中。班彪是東漢末年的一位歷史學家,他在《后漢書》中記載了一位名叫王常的人的故事。王常是一個懶散的人,他行動遲緩,沒有精神活力。后來,人們用“惙頓”來形容行動遲緩,不積極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惙頓是一個形容詞的合成成語,由兩個意義相近的動詞組合而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整天無所事事,惙頓不前。
2. 這個學生學習態度惙頓,成績自然不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惙頓”與“遲疑不前,停滯不動”這樣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行動遲緩,沒有精神活力的樣子,用這樣的形象來記憶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惙頓”意思相近的成語,如“懶散”、“無精打采”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整天只知道玩游戲,學習惙頓不前。
2. 初中生:她上課總是打瞌睡,學習態度惙頓。
3. 高中生:他對學習毫無興趣,整天閑逛,行動惙頓。
4. 大學生:他對找工作不積極,整天在家惙頓不前。
5. 成年人:他工作懶散,對待事情總是惙頓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