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顙
成語(Idiom):頂顙(dǐng sǎng)
發音(Pronunciation):dǐng sǎ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用額頭撞擊或頂向物體,形容堅決不屈服或奮勇爭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頂顙一詞源于古代武士戰斗時的一種勇敢舉動。當戰士面對強敵或困境時,為了表達決心和勇氣,會用額頭撞擊敵人或障礙物,表示堅決不屈服,奮勇爭斗到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困境中表現出的堅定不移、勇往直前的精神和行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頂顙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據傳,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名叫顏淵的學者,他勇敢正直,不畏強權。一次,他在齊國的國君面前堅決反對不合理的政策,以自己的額頭頂向國君的胸膛,表示他不會屈服于權勢。這個故事成為了頂顙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動詞“頂”表示行為,賓語“顙”表示撞擊的目標。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困境中頂顙,決不退縮。
2. 面對困難,我們要像勇士一樣頂顙,勇往直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或創造性記憶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例如,可以想象一個勇敢的戰士用額頭頂向敵人,表示他的堅定和勇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與勇氣、堅定等相關的成語,例如“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勇敢的小明在比賽中頂顙,贏得了第一名。
中學生:面對壓力和困難,我們要像頂顙一樣勇敢堅定。
大學生:在創業的道路上,我們要敢于頂顙,不怕困難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