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君
基本解釋
(1).古代指諸侯國君主。《書·伊訓》:“卿士有一于身,家必喪。邦君有一于身,國必亡。” 孔 傳:“諸侯犯此,國亡之道。”《后漢書·陰識傳》:“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餘頃,輿馬僕隸,比於邦君。” 唐 劉知幾 《史通·惑經》:“凡在人倫不得其死者,邦君已上皆謂之弒,卿士已上通謂之殺。此又《春秋》之例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三回:“有一本卷子,那破題是:‘圣人思邦君之妻,愈思而愈有味焉。’”
(2).指刺史等地方官。 唐 韓愈 《題合江亭寄刺史鄒君》詩:“維昔經營初,邦君實王佐。” 宋 曾季貍 《艇齋詩話》:“ 老杜 ‘燈影照無睡,心清聞妙香’, 韋蘇州 ‘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皆曲盡其妙。不問詩題, 杜 詩知其宿僧房, 韋 詩知其為邦君之居也,此為寫物之妙。” 清 方文 《蔡中郎八分書歌》:“寄語邦君覆以屋,勿令風雨生苔痕。”
成語(Idiom):邦君(bāng jūn)
發音(Pronunciation):bāng j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國家的君主或統治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邦君是由“邦”和“君”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邦”指的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君”指的是國家的君主或統治者。邦君一詞用來形容國家的領導者,強調其權威和地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邦君一詞常用于描述古代君主或現代國家元首。可以在歷史教育、政治討論、文學作品等場景中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邦君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的文獻中,如《詩經》、《尚書》等。它是古代中國社會政治制度的一部分,用來描述國家的領導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邦君是一個名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古代中國的邦君往往具有極高的權威和威望。
2. 這位邦君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國家的君主站在邦國的領土上,高高在上地統治著整個國家,展現出強大的權威。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和君主制度,以及不同國家的國家元首制度。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邦君是國家的領導者,他們要為國家的繁榮做出努力。
2. 初中生:歷史上有很多有名的邦君,如秦始皇、漢武帝等。
3. 高中生:邦君的權力來自于人民,他們應該為人民的利益負責。
4. 大學生:邦君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需要具備高超的外交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