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語
基本解釋
1934年 上海 展開語文如何接近民眾的討論,認為“五四”以來的白話文已與大眾有隔閡,提出了“大眾語”的口號,也就是說,要建設一種說得出、聽得懂、寫得來、看得下的適合大眾需要的語文。大眾語論戰給當時廢止白話、恢復文言、提倡尊孔讀經的逆流以很大打擊,對新文學和拉丁化新文字運動起了推進作用。 魯迅 《書信集·致曹聚仁》:“我對于大眾語的問題,一向未曾研究,所以即使下問,也說不出什么來?!币喾Q“ 大眾語文 ”。 魯迅 《花邊文學·漢字和拉丁化》:“反對大眾語文的人,對主張者得意地命令道:‘拿出貨色來看!’”
成語(Idiom):大眾語
發音(Pronunciation):dà zhòng y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通俗易懂、廣泛流傳的語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大眾語是指被廣大人民群眾廣泛使用、理解和接受的語言。它與專門領域的專業語言相對,更符合普通人的口味和閱讀習慣,更易于理解和傳播。大眾語通常用于日常交流、媒體報道、文學作品等各個領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大眾語廣泛應用于社交媒體、廣告宣傳、新聞報道、口頭表達等多個場景。它能夠更好地與普通人溝通,提高信息的傳達效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大眾語這個成語的起源并沒有特定的故事,它是根據語言使用的普遍規律和傳播的特點而形成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語的使用越來越普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大眾語是由“大眾”和“語”兩個詞組成的,其中,“大眾”表示廣大人民群眾,而“語”表示語言。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篇文章使用大眾語,很容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2. 廣告宣傳應該使用大眾語,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
3. 這個演講使用了太多專業術語,沒有用大眾語,聽眾很難理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大眾語”與“通俗易懂、廣泛流傳的語言”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文化中的其他成語,了解它們的起源和用法。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語言中的大眾語,比如英語中的俚語和口語表達。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大眾語是我們平時常用的語言,比較好理解。
2. 初中生:老師講課的時候要用大眾語,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
3. 高中生:新聞報道應該使用大眾語,這樣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到相關信息。
4. 大學生:寫論文要盡量避免使用太多專業術語,要用大眾語,這樣讀者才能更好地理解。
5. 成年人:在社交媒體上,我們要用大眾語,這樣更多的人能夠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