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穡
基本解釋
努力耕作。《書·盤庚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漢書·成帝紀》引《書》作“力嗇”。 宋 蘇軾 《次韻段縫見贈》:“ 季子 東周 負郭田,須知力穡是家傳。” 清 劉大櫆 《慎始》:“﹝行乞者﹞有時而勝於力穡之農夫。”
成語(Idiom):力穡
發音(Pronunciation):lì s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們努力工作,不懈怠懶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力穡是由“力”和“穡”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力指的是努力,穡指的是收獲、收割。力穡形容人們勤奮努力地工作,不懈怠懶惰。這個成語強調了努力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只有通過不斷努力才能獲得豐碩的成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力穡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工作、學習或其他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它可以用來鼓勵他人努力工作,也可以用來自勉,提醒自己要堅持不懈地努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力穡的故事起源于《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春秋時期,齊國的昭公在位時,國家一片荒涼。昭公決定親自耕種,以示榜樣。他親自下田,勞動辛苦,但最終獲得了豐收的果實。這個故事反映了昭公的勤勞和努力,形成了成語“力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詞“力”表示努力,修飾詞“穡”表示收獲。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表示努力工作、取得成果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每天都早出晚歸,真是力穡的典范。
2. 只有通過力穡,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3. 她在工作上一直力穡,最終得到了升職的機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力穡”與“努力收獲”相聯想,表示通過努力工作才能獲得豐收的成果。也可以將“力穡”與“力所能及”相聯想,表示盡力做到最好。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努力、奮斗相關的成語,例如“鍥而不舍”、“勤能補拙”等。通過學習這些成語,可以進一步加深對努力工作的理解和重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像小明一樣,每天都力穡學習,爭取考上好的中學。
2. 初中生: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我會努力力穡,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3. 高中生:高考即將來臨,我要在這最后的沖刺階段,力穡備考,爭取取得好成績。
4. 大學生:畢業后要找到好的工作,我必須在學習和實踐中力穡,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5. 成年人: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都會堅持力穡,追求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