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道
成語(Idiom):否道(fǒu dào)
發音(Pronunciation):fǒu d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否認正道,違背正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否道是指違背正道,違背正理的行為或觀點。它表示不顧倫理道德,背離正確的道路,走上錯誤的路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日常生活和文學作品中,否道常用來形容人們違背常理、違背道德的行為。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擇手段、不講道義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否道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一文中。據傳,當時齊國有個叫齊宣公的君主,他違背了祖宗的遺訓,任命了一個不負責任的官員,導致國家陷入了混亂。這個故事告訴人們,違背正道會帶來災難。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否道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否”和“道”。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完全是否道,違背了道德準則。
2. 這個政黨一直在否道,背離了人民的利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法來記憶否道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正道的路上,而另一個人卻走在錯誤的路上,背離了正道。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否道相關的成語,如否極泰來、得道多助等。這些成語都與道路、正義、逆境等概念相關,通過學習它們可以進一步理解和運用否道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的行為違背了老師的教導,是否道的。
2. 初中生:政府的決策完全是否道的,不顧人民的利益。
3. 高中生:他的觀點違背了科學常識,是否道的表現。
4. 大學生:一些公司為了謀取暴利不擇手段,完全是否道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