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
基本解釋
亦稱“ 文昌帝 ”。亦稱“ 文昌君 ”。即 梓潼帝君 。《明史·禮志四》:“ 梓潼帝君 者,記云:‘神姓 張 名 亞子 ,居 蜀 七曲山 ,仕 晉 戰(zhàn)沒,人為立廟。 唐 宋 屢封至 英顯王 。道家謂帝命 梓潼 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故 元 加號為帝君,而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韻》:“熱如火,福德君,庸人父母;冷如冰, 文昌帝 ,秀士宗師。” 清 袁枚 《新齊諧·七盜索命》:“今年除夕,渠之姓名將被 文昌君 送上天榜。” 清 惲敬 《文昌宮碑陰錄》:“ 文昌帝君 之祀,不知其所始。”參見“ 梓潼帝君 ”。
成語(Idiom):文昌帝君
發(fā)音(Pronunciation):wén chāng dì j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文才出眾、學識淵博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昌帝君,又稱文昌帝,是道教中的神祇,被尊奉為文化之神,主管文化、文學和學術。因此,“文昌帝君”一詞在漢語中引申為形容有才華、有學問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贊美、稱頌文化素養(yǎng)高、文學造詣深的人。可用于表揚學生在語文、文學方面的優(yōu)秀表現(xiàn),也可用于夸獎他人的文才和學識。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文昌帝君的故事源自道教傳說。相傳,文昌帝君是唐代文學家鮑照的化身,他在人間修行期滿后,被封為文昌帝君,主管文化和學術。因此,人們將有才華、有學問的人比喻為文昌帝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為“文昌帝君”,沒有明確的謂語和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真是個文昌帝君,不僅學識淵博,而且文筆優(yōu)美。
2. 這位老師真是文昌帝君,他教的每一節(jié)課都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文昌帝君”與文化、學識等相關的詞語,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例如,想象一位身穿華麗道袍,手持文房四寶的神仙形象,象征文化和學識的高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了解更多關于道教和文昌帝君的知識,深入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
2. 學習其他與文化、學識相關的成語,擴大詞匯量和語言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爸爸是個文昌帝君,他每天都幫我講故事,教我認字。
2. 初中生:我班上有個同學學習特別好,大家都說他是個文昌帝君。
3. 高中生:老師總是夸獎我寫作文的能力,說我是個小文昌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