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說
成語(Idiom):審說
發音(Pronunciation):shěn shuō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審查并陳述事物的真相或是實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審說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審”意為審查、審理,指對事物進行仔細的調查和審視;“說”意為陳述、表達,指將調查或審視的結果以言語形式表達出來。因此,審說的基本含義是對事物進行仔細的調查和審視,并將調查或審視的結果以言語形式表達出來。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審說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人們對某一事物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后,以客觀、準確的方式進行陳述和表達。它可以用來形容律師在法庭上對案件進行辯護和陳述,也可以用來形容學者對某一學術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后的表達。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文公八年》。當時,魯國的文公問孔子:“君子有所為而后可,有所不為而后可,故欲與之言而不得,敢問其故何也?”孔子回答道:“君子審于其所不言,故無失言。”這段對話中的“審于其所不言”后來演變為了“審說”,用來形容人們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要審慎、準確、客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審說由兩個漢字組成,屬于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律師在法庭上進行審說,力圖讓陪審團明白被告的無辜。
2. 這位教授對于自己的研究領域非常熟悉,每次上課都能以審說的方式讓學生們深入理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審說”拆分為“審”和“說”兩個部分來記憶。其中,“審”可以聯想到審查、審理等含義,而“說”可以聯想到陳述、表達等含義。通過將這兩個含義聯系在一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對于審說這個詞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審時度勢”、“審慎”等,以擴展詞匯量和語言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審說自己的想法,不能隨便亂說。
2. 初中生:寫作文的時候,要先審說自己的觀點,再進行論證。
3. 高中生:在辯論賽中,我們需要審說自己的立場,同時也要尊重對方的觀點。
4. 大學生:在研究論文中,我們需要進行深入的調查和審視,然后以審說的方式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