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亡
基本解釋
◎ 出亡 chūwáng
[leave one's country as a political refugee] 出走,逃亡
果以富得罪出亡。——司馬光《訓儉示康》
近義詞
避難、遁跡、逃亡、隱跡、亡命、流亡
英文翻譯
1.(出走; 逃亡) flee; live in exile; escape
詳細解釋
出逃;逃亡。《墨子·非命上》:“君有難則不死,出亡則不送,此上之所罰,百姓之所非毀也。”《史記·伍子胥列傳》:“ 昭王 出亡,入 云夢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 晉 公子 重耳 出亡,及 柏谷 ,卜適 齊 。” 宋 蘇軾 《莊子祠堂記》:“ 楚 公子微服出亡,而門者難之。” 清 顧炎武 《菰中隨筆》:“竊意 建文 既出亡四十載,幸以無恙。”
成語(Idiom):出亡(chū wáng)
發音(Pronunciation):chū w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離開原居地逃亡或流亡到其他地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出亡是指由于某種原因離開原居地,逃亡或流亡到其他地方。這種行為通常是出于對生命安全、自由或權益的保護,或者是為了避免某種不利的情況或處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出亡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政治、歷史或社會方面的事件。它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人或團體因為政治迫害、戰爭、災難等原因而被迫離開原居地的情況。此外,出亡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人或團體逃離不利環境或處境,尋求更好的生活或發展機會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了一個關于出亡的故事。故事中,魯國國君宣公被叛亂的臣子所追殺,他只能離開國土,流亡到附近的宋國。這個故事成為了出亡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出亡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出”表示離開,而“亡”表示原居地。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由于政治迫害,他不得不出亡到國外。
2. 在戰爭期間,許多人被迫出亡,尋找安全的地方。
3. 她出亡到城市,希望能有更好的工作機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出亡”成語與“離開原居地”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逃亡到其他地方的情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與出亡相關的歷史事件或故事,比如中國歷史上的流亡政治家或戰爭時期的難民。此外,還可以學習其他與出亡相關的成語,如“逃亡”、“亡命之徒”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因為地震,很多人不得不出亡到安全的地方。
初中生:在戰爭中,許多人為了生命安全選擇出亡。
高中生:政治迫害使得他不得不出亡到國外,尋求自由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