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干
基本解釋
文思才干。 南朝 梁 何遜 《答江革聯句不成》詩:“日余乏文干,逢君善草札。”
成語(Idiom):文干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g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辭文雅,表達得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干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言辭文雅,表達得體。形容人的言談舉止得體,文雅有禮,不失風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文干一詞多用于形容人的言談舉止,可以用來贊美一個人的儀態和文雅風度。常用于描述文人、官員等社會地位較高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文干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史·梁武帝本紀》中的記載,原文是“文干之器”。據說梁武帝蕭衍(502年-549年)在位時,曾有一位名叫陳思訓的官員,他以才學出眾、文辭華麗而著名。有一天,梁武帝問他:“你的文辭為什么這么華麗?”陳思訓回答說:“陛下,臣之言辭如同一臺精美的樂器,需要用心去調弦,才能奏出動聽的音樂。所以,我將我的言辭比作文干之器。”梁武帝非常贊賞他的回答,從此將文干之器作為形容言辭文雅的詞語,后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形容詞“文干”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辭文干,舉止優雅,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這位作家的筆調非常文干,讀起來非常舒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文干”聯想成一個人在講演臺上用文雅的言辭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將“文干”與文人雅士的形象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文干相關的成語,如“文韜武略”、“文質彬彬”等,了解更多與文雅、才華、儀態相關的詞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講課的聲音很文干,我們都能聽得很清楚。
2. 初中生:他雖然年紀小,但是言辭很文干,給人一種成熟的感覺。
3. 高中生:她的演講非常文干,展現了她的才華和氣質。
4. 大學生:參加會議時,要注意言辭的文干,以展現自己的修養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