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燭
基本解釋
(1).風中之燭。《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六·古辭<怨詩行>》:“天德悠且長,人命一何促,百年未幾時,奄若風吹燭。”
(2).風中之燭易滅,后遂以“風燭”喻臨近死亡的人或行將消滅的事物。 晉 王羲之 《題<衛夫人筆陣圖>后》:“時年五十有三,或恐風燭奄及,遺教子孫耳。” 前蜀 韋莊 《哭同舍崔員外》詩:“池塘春草在,風燭故人亡。” 梁斌 《播火記》三:“可是老年到來的時候,黑發里要長出銀絲,跟前沒有一兒半女,怎么度過風燭的晚年呀?”
成語(Idiom):風燭(fēng zhú)
發音(Pronunciation):fēng zh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地位低下、無能力或無地位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風燭是一個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風指的是風光,燭指的是蠟燭。風燭本意是指有風光的人和普通的蠟燭,用來比喻地位高下懸殊的人。在成語中,風燭表示地位低下、無能力或無地位的人,與有風光的人相對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風燭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或者社會地位上與他人相比處于劣勢或者低下的狀態。比如,當某人在工作中無法與他人相比,被認為是風燭;當一個學生在班級中成績低下,被其他同學嘲笑為風燭時,可以使用這個成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魯周公世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魯國的周公旦曾經在魯國為政,他非常重視教育,推崇禮儀。有一次,他在宴會上看到有人把一只燭臺放在風口,蠟燭一直不能點燃。于是他用這個典故來比喻人的地位低下,無法享受風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成分為“風燭”,沒有其他修飾成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這個公司只是一個普通職員,真是個風燭。
2. 她的地位低下,就像風燭一樣,無法享受到任何好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風燭”與地位低下、無能力的形象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形象鮮明的記憶形式。可以想象一個蠟燭在強風中搖擺不定,無法點燃,代表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或地位上處于低下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地位相關的成語,如“高人一等”、“龍潭虎穴”等,來豐富對地位和能力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在班級里的地位很低,有時候感覺自己就像個風燭。
初中生:他在足球隊的地位很低,被其他隊員嘲笑為風燭。
高中生:她在藝術領域沒有什么成就,就像一個風燭一樣黯淡無光。
大學生:他在公司的地位很低,總是被老板當做風燭一樣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