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身
基本解釋
帝、王或高官的隨身衛士。《北齊書·平陽王淹傳》:“ 皇建 初,為太傅,與 彭城 、 河間王 并給仗身、羽林百人。”《南史·齊衡陽公諶傳》:“及廢帝日,領兵先入后宮,齋內仗身,素隸服 諶 ,莫有動者。”《南史·齊衡陽公諶傳》:“二年六月,上幸 華林園 ,宴 諶 及尚書令 晏 等數人盡。坐罷,留 諶 晚出,至 華林閤 ,仗身執還入省。”參閱《通典》卷三五。
成語(Idiom):仗身
發音(Pronunciation):zhàng shē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或身體為他人做出榜樣或保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仗身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仗意為依靠、倚仗,身意為身體。仗身的基本含義是指以自己的身體作為依靠或保護,用自己的行動或身體為他人做出榜樣或保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仗身常用于贊美或表揚他人的英勇行為或為他人保護而不顧個人安危的精神。也可以用來形容自己以身作則,為他人樹立良好的榜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孟子·離婁下》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孟子的學生離婁因為惡劣的環境而不愿意前往齊國任官。孟子告訴他:“仗身行仁義,以身作則,方可成為大丈夫。”這句話成為了后來“仗身”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仗身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仗為動詞,身為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危險的時候毫不猶豫地仗身保護了小孩。
2. 她仗身救人的英勇行為令人敬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仗身”與“以身作則”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同時,可以想象一個人勇敢地用自己的身體保護他人的場景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與仗身相關的成語,如“仗義執言”、“仗義疏財”等,可以進一步豐富對仗身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仗身幫助同學撿起掉在地上的書包。
2. 初中生:在地震中,他仗身保護著弟弟和妹妹。
3. 高中生:他仗身擋住了那個持刀的人,保護了周圍的人的安全。
4. 大學生:他仗身拯救溺水的人,展現了大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