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壇
基本解釋
祭無祀鬼神的壇。《明史·禮志四》:“厲壇:泰厲壇祭無祀鬼神。《春秋傳》曰‘鬼有所歸,乃不為厲’,此其義也。《祭法》,王祭泰厲,諸侯祭公厲,大夫祭族厲…… 洪武 三年定制,京都祭泰厲,設壇 玄武湖 中,歲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 清 黃遵憲 《都督僉事瑞巖萬公墓表》:“新敗之后,走死者載道。公即斂骨埋之,設厲壇以祀。”
成語(Idiom):厲壇
發音(Pronunciation):lì t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辭激烈、氣勢洶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厲壇是由“厲”和“壇”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厲”指的是嚴厲、嚴肅,表示言辭激烈、態度嚴肅;“壇”指的是宗廟中祭祀神靈的場所,表示言辭激烈、氣勢洶洶。整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言辭激烈、氣勢洶洶的場面或態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厲壇多用于形容辯論、爭論、論戰等場合,表示爭辯雙方言辭激烈、氣勢洶洶,態度嚴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厲壇的起源故事并不明確,但可以通過解析成語的字義來理解其含義。宗廟是古代祭祀神靈的場所,而祭祀活動通常都是莊重嚴肅的。因此,當兩位辯論者或爭辯的雙方在討論時言辭激烈、氣勢洶洶,就好像在宗廟中進行祭祀一樣,所以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在辯論中厲壇相對,爭得面紅耳赤。
2. 論壇上的辯論變得越來越厲壇,場面一度十分激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這個成語與宗廟中的祭壇形象聯系起來。想象兩位辯論者站在祭壇前,在那里激烈地爭論,態度嚴肅,言辭激烈。這樣的場景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相關的成語來豐富對厲壇的理解,如“激烈”、“爭辯”、“辯論”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課堂上,同學們在討論問題時變得厲壇,大聲爭論不休。
2. 初中生:辯論賽上,他們的辯論變得厲壇,雙方爭得面紅耳赤,氣氛緊張。
3. 高中生:學術交流會上,專家學者們的辯論非常厲壇,各自闡述觀點,爭得激烈而有力。
4. 大學生:辯論社團的比賽中,選手們的言辭激烈、氣勢洶洶,真可謂厲壇一觸。
5. 成年人:在政治演講中,候選人們的辯論變得厲壇,互相攻擊,力圖說服觀眾支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