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知法
基本解釋
漢 律,吏知他人犯罪而不舉,以故縱論處,謂“見知法”。《史記·平準書》:“自 公孫弘 以《春秋》之義繩臣下取 漢 相, 張湯 用峻文決理為廷尉,於是見知之法生,而廢格沮誹窮治之獄用矣。” 裴駰 集解引 張晏 曰:“吏見知不舉劾為故縱。”亦省作“ 見知 ”。《史記·酷吏列傳》:“﹝ 趙禹 ﹞與 張湯 論定諸律令,作見知,吏傳得相監司。” 漢 桓寬 《鹽鐵論·刺復》:“故憯急之臣進,而見知廢格之法起。”
成語(Idiom):見知法(jiàn zhī fǎ)
發音(Pronunciation):jiàn zhī fǎ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通過親身經歷或親眼目睹來獲得知識和經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見知法是指通過親身經歷或親眼目睹事物來獲得知識和經驗。它強調了通過實踐和觀察來學習的重要性,認為親自經歷和親眼目睹的經驗比僅僅聽說和讀書要更加深刻和有價值。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見知法常用于提醒人們要親自去實踐和觀察,而不僅僅依靠聽說和閱讀。它可以用于鼓勵人們親身參與各種活動,如旅行、實地考察、實踐操作等,以獲得更豐富和真實的知識和經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見知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儒家強調實踐和觀察的重要性,認為只有通過親身經歷和親眼目睹,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因此,見知法成為了一種教育和學習的方法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見知法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別是“見”、“知”和“法”。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應該親自去實地考察,以見知法獲得更豐富的經驗。
2. 他通過親眼目睹戰爭的殘酷,深刻體會到了和平的可貴,真正明白了見知法的重要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見知法”與親身經歷和親眼目睹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自己親自去實踐和觀察,通過親身經歷來獲得知識和經驗,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見知法相關的成語,如“親歷親為”、“耳濡目染”等。這些成語都強調了通過親身經歷和親眼目睹來學習和獲取經驗的重要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親自去動物園看動物,用見知法學習動物的習性。
2. 初中生:我計劃暑假去農村體驗農活,通過見知法了解農民的辛勤勞動。
3. 高中生:我想親眼目睹一次國際會議,通過見知法了解國際事務的運作方式。
4. 大學生:我打算參加志愿者活動,通過見知法為社會做貢獻并獲取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