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鼕
基本解釋
象聲詞。物體落水聲。 元 李壽卿 《伍員吹簫》第三折:“有一個綄紗女腳踹著清波,手抱著頑石,撲鼕的身跳在江里。”
成語(Idiom):撲鼕
發音(Pronunciation):pū d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聲音沉悶而有力,如重物掉落的聲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撲鼕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聲音沉悶而有力,類似于沉重物體掉落的聲音。這個詞語中的“撲”表示迅速地落下,而“鼕”則表示聲音低沉有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撲鼕一詞常用于形容重物掉落的聲音,也可以用來形容其他的沉悶有力的聲音。例如,我們可以用它來形容雷聲、炮聲、拳擊聲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撲鼕的具體故事起源尚無記錄,但它是根據聲音特點來形容的,與傳統的故事無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撲鼕是兩個形容詞合成的成語,具有形容詞的特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雷聲轟隆,撲鼕撲鼕地傳來。
2. 拳擊手發出一聲撲鼕,對手倒地不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撲鼕的發音與重物掉落的聲音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聲音相關的成語,如轟隆、震耳欲聾等,可以擴展你的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聽到了一聲撲鼕,原來是書掉在地上了。
2. 初中生:下雨的時候,雨點打在窗戶上,發出撲鼕撲鼕的聲音。
3. 高中生:當他的拳頭猛擊對手的臉頰時,發出一聲撲鼕,場面十分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