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九旨
基本解釋
漢 代《公羊》學家謂《春秋》書法有三科九旨。即于三段中寓九種旨意。有 何休 、 宋衷 二說。《公羊傳·隱公元年》“ 隱公 第一” 唐 徐彥 疏:“問曰:‘《春秋説》云:《春秋》設三科九旨,其義如何?’答曰:‘ 何氏 ( 何休 )之意以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若揔言之,謂之三科,科者,段也;若析而言之,謂之九旨,旨者,意也,言三個科段之內,有此九種之意。故 何氏 作《文謚例》云:三科九旨者,新 周 、故 宋 ,以《春秋》當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二科六旨也。又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問曰:‘案 宋氏 ( 宋衷 )之注《春秋説》,三科者:一曰張三世,二曰存三統,三曰異外內,是三科也;九旨者,一曰時,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譏,八曰貶,九曰絶。’”按:三世指 夏 、 殷 、 周 ,三統指 夏 為人統, 殷 為地統, 周 為天統;時、日、月,指記述的詳略;王、天王、天子,指稱謂的遠近親疏:譏、貶、絕,指書法的輕重。
成語(Idiom):三科九旨(sān kē jiǔ zhǐ)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kē jiǔ z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學問和道德修養應該全面而有所側重,不可偏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科指的是文、史、哲三個學科,九旨指的是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治國、修身平天下、齊家治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學問和道德修養非常全面,不偏廢任何一個方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論語·子罕》中有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是孔子的弟子子罕對他說的。孔子的弟子子罕在外面游學時,遇到了一個人,子罕認為那個人很有學問,于是他對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是說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有人教給你一些東西。孔子聽后說:“不只是三個人,三科九旨都是我師。”這句話意思是說,無論學什么,都是在向別人學習。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科九旨,形容詞短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學問可謂是三科九旨,無所不通。
2. 她對文學、歷史和哲學都有深入的研究,真是三科九旨的人才。
3. 他不僅在學術上有成就,在為人處世方面也是三科九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科九旨”與“全面而有所側重”聯系起來,因為“三科九旨”強調的是學問和道德修養的全面性,但也強調不可偏廢。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傳統的學問和道德修養,如儒家思想、文化經典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學習成績優秀,學習三科九旨。
2. 初中生:我希望自己能夠在學習上做到三科九旨。
3. 高中生:他不僅在學業上有所成就,還注重道德修養,真是三科九旨的榜樣。
4. 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我希望能夠全面發展,做到三科九旨。
5. 成年人:工作之余,我也會繼續學習,追求三科九旨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