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付之梨棗
發(fā)音(Pronunciation):fù zhī lí z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將某種東西付出去后,卻得到了另一種東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付之梨棗”源自于《莊子·外物》:“孔子與柳下惠游,孔子曰:‘我觀夫子之付梨棗者,不亦宜乎!’”表示將梨交換成了棗,意味著付出的東西和得到的東西并不相同。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事物轉變、交換或替代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交易、交換、替代等情況。也可用于形容付出努力或代價后得到的結果與預期不符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jù)說,孔子與柳下惠一起游玩時,孔子看到柳下惠將梨交換成了棗,于是感嘆說:“我看到你將梨交換成了棗,真是太合適了!”從此,這個成語就流傳下來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付之梨棗”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別是“付之”和“梨棗”。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最終得到的卻是梨棗。
2. 盡管他們交換了物品,但卻付之梨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成語“付之梨棗”與梨和棗這兩種水果聯(lián)系起來,形象化地理解成付出的是梨,得到的是棗,兩者并不相同。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類似意思的成語,如“以卵擊石”、“杯弓蛇影”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用一顆梨換了兩顆棗,覺得付之梨棗很劃算。
2. 初中生:他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最終只得到了一些梨棗。
3. 高中生:盡管他們替代了原計劃,但最終付之梨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