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紙
成語(Idiom):幡紙
發音(Pronunciation):fān z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旗幟、標語等宣傳物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幡紙是由幡和紙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幡指的是旗幟,紙指的是書寫材料。幡紙合在一起,表示旗幟上的宣傳標語,也可以指代其他宣傳物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宣傳、宣揚的手段和方式。也可以用來形容某種宣傳物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幡紙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南朝梁代的《世說新語》中。據說,梁武帝時期,有個叫王僧虔的人,他在南京城里做官,為人剛正不阿,對政治腐敗和社會弊端進行了大力批評。他把自己的批評觀點寫在幡紙上,掛在城門、官署和寺廟等公共場所,以此來宣傳自己的觀點和呼吁改革。因此,幡紙成為了宣傳和宣揚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幡紙是一個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幡和紙。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用幡紙寫下自己的理念,貼在大街小巷,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2. 這本書是一面幡紙,宣揚著作者的思想和觀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將幡紙想象成一面旗幟上的宣傳標語,幫助記憶其基本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宣傳相關的成語,如宣傳口號、宣傳畫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幡紙上寫下了對環保的呼吁,貼在學校的公告欄上。
2. 初中生:老師讓我們設計一面幡紙,宣傳班級的活動。
3. 高中生:我在幡紙上寫下了自己的夢想,希望能激勵自己努力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