卮言
基本解釋
亦作“ 巵言 ”。自然隨意之言。一說為支離破碎之言。語出《莊子·寓言》:“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成玄英 疏:“巵,酒器也。日出,猶日新也。天倪,自然之分也。和,合也……無心之言,即巵言也。是以不言,言而無係傾仰,乃合於自然之分也。又解:巵,支也。支離其言,言無的當,故謂之巵言耳。”后人亦常用為對自己著作的謙詞,如《藝苑卮言》、《經學卮言》。 清 秦篤輝 《平書·文藝下》:“理以無枝葉為上,文以有波瀾為上。枝葉,非波瀾也,理外之卮言耳。” 清 魏源 《再書<宋名臣言行錄>后》:“雖 韓魏公 、 歐陽文忠公 德業,皆據小説卮言,議其疏防危身為莫大罪,議其暱妓挾私,誣謗 錢氏 ,等諸穢史。”
成語(Idiom):卮言(zhī yán)
發音(Pronunciation):zhī y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卮言意為謹慎言辭、小心用語,形容說話謹慎、言辭懇切。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卮言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卮,古代用于盛酒的器皿,形狀像現代的酒杯;言,指言語、語言。卮言的意思是像將酒杯中的酒一樣,對言辭進行精心選擇和謹慎使用。它強調在交流中要慎重選擇用詞,避免說錯話或引起誤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卮言常常用來形容人在言辭表達上非常謹慎、小心,以避免沖突、誤解或傷害他人感情。在正式場合、重要會議、爭論辯論中,使用卮言可以展示自己的謙虛和尊重他人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傳,卮言的故事源于中國古代的齊國。齊國有位名叫趙勝的人,他非常聰明,但言辭過于直接,常常冒犯到他人。有一天,趙勝的朋友對他說:“你應該像用卮盛酒一樣,用言辭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趙勝聽后深思熟慮,從此改變了自己的言辭方式,變得謹慎而懇切。后來,人們就用“卮言”來形容說話謹慎、小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部分為“卮言”,其中“卮”指盛酒的器皿,而“言”指言辭、語言。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敏感的問題上,我們應該卮言慎行,避免引起爭議。
2. 他是一個非常卮言的人,從不輕易發表自己的觀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卮”字聯想為盛酒的器皿,而“言”字則代表言辭。可以想象自己在用“卮”盛酒時需要小心謹慎,以免灑出來。同樣地,在言辭表達上也需要謹慎,避免說錯話。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言簡意賅”、“談吐不凡”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在與同學們的交流中,我們要卮言慎行,避免傷害他人的感情。
2. 初中生(13-15歲):老師告訴我們,要在演講中用卮言,以免引起爭議或誤解。
3. 高中生(16-18歲):在寫作文時,我們要注意卮言,用恰當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4. 大學生及以上(19歲以上):在職場上,我們要用卮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以避免給他人帶來困擾或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