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闕
基本解釋
指 漢 何休 評論《左傳》、《公羊》、《穀梁》三書得失的著作。 晉 王嘉 《拾遺記·前漢下》:“﹝ 何休 ﹞作《左氏膏肓》、《公羊廢疾》、《穀梁墨守》,謂之‘三闕’。”《后漢書·何休傳》作《公羊墨守》、《穀梁廢疾》,《拾遺記》誤。
成語(Idiom):三闕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qu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君主的三個宮闕,也泛指政府的三個機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闕源自中國古代的宮廷制度,闕指的是宮門。在古代,君主的宮殿通常有三個宮門,分別是東闕、中闕和西闕。這三個宮門象征著君主的權力和地位。因此,三闕在成語中泛指政府的三個機構,代表著政府的權力和機構體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闕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政府的組織機構,特別是指政府的三個重要機構或部門。它可以用于政治、社會等領域的討論中,用來描述政府的組織結構和權力分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闕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宮廷制度。在古代,君主的宮殿通常由多個宮門組成,其中最重要的三個宮門被稱為三闕。這三個宮門代表著君主的權力和地位,因此在后來的發展中,三闕成為了形容政府機構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闕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的三闕機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個高效的政府體系。
2. 政府的三闕之間需要加強溝通和協調,以提高工作效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宮殿的大門,門上有三個大字“三闕”,表示君主的權力和地位。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政府機構和組織相關的成語,例如“一把手”、“四平八穩”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政府的三闕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
2. 初中生:我們學習了政府的三闕,明白了政府的組織結構和權力分配。
3. 高中生:政府的三闕之間需要加強協調和溝通,以提高工作效率。
4. 大學生:研究政府的三闕可以了解政府的權力機構和政策制定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