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口
基本解釋
[釋義]
(動)失言。多用于口語。
[構成]
動賓式:失|口
[例句]
他失口否認了這件事。(作狀語)
[同義]
失言、失嘴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a slip of the tongue
詳細解釋
◎ 失口 shīkǒu
[a slip of the tongue] 未經考慮脫口而出
失口亂言
(1).謂言語容儀不戒慎。《禮記·表記》:“君子不失口於人。” 鄭玄 注:“失謂失其容止之節也。《玉藻》曰:‘足容重,色容莊,口容止。’” 孔穎達 疏:“不失口於人者,口容須安止,不失此口之容儀,而作諂私曲媚於眾人也。”
(2).泛指脫口而出。《百喻經·貧人作鴛鴦鳴喻》:“時守池者而作是問:‘池中者誰?’而此貧人失口答言:‘我是鴛鴦。’”《水滸傳》第七回:“﹝ 林沖 ﹞看了,喫了一驚,失口道:‘好刀!你要賣幾錢?’” 沉從文 《貴生》:“ 毛伙 忍不住忽然失口說:‘ 貴生 , 金鳳 快要坐花轎了。’”
成語(Idiom):失口
發音(Pronunciation):shī kǒ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慎說出不應該說的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失口指的是不經意間說出了不應該說的話,通常是由于情緒激動、口無遮攔或者失言而造成的。這個成語強調了說話時需要謹慎,因為一旦失口,可能會導致尷尬、誤會或者不良后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失口常用于形容在重要場合或者重要時刻不慎說出不該說的話,例如在會議上失言導致誤解,或者在與親友交流時不慎說出傷人的話。這個成語可以用于提醒人們在言行上要慎重,避免因失言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當時有一位官員在朝廷上發言時,因為口無遮攔而說出了一些不應該說的話,導致了不良后果。這個故事流傳下來,人們便用“失口”這個成語來形容不慎說出不該說的話。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失”和“口”。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采訪中失口說出了公司的機密,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2. 她在生氣的時候總是失口,很容易傷到別人的感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在重要場合不慎說出了不該說的話,導致尷尬和后悔的情景,這樣可以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言語相關的成語,例如“言不由衷”、“言而無信”等。這些成語都與謹言慎行、言行一致等相關,可以幫助提高言語表達的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失口說了一句壞話,讓同學們都生氣了。
2. 初中生:他在考試時失口說出了答案,結果被老師發現了。
3. 高中生:她在演講比賽中失口說出了自己真實的想法,贏得了觀眾的掌聲。
4. 大學生:我在面試時失口說出了對公司的不滿,結果沒能得到這份工作。
5. 成年人:他在爭吵時不慎失口,傷到了對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