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意
基本解釋
[釋義]
(名)原來的意思或意圖。
[構成]
偏正式:本(意
[例句]
項莊舞劍;本意卻在沛公。(作主語)
英文翻譯
1.original idea; real [original] intention
詳細解釋
◎ 本意 běnyì
(1) [original meaning]∶本來的想法或意圖
(2) [real intention]∶真實的意圖
(1).本來的意思;原來的意圖。《后漢書·馮勤傳》:“ 勤 還,陳 霸 ( 侯霸 )本意,申釋事理,帝意稍解。” 唐 杜甫 《諸將》詩之二:“ 韓公 本意筑三城,擬絶天驕拔 漢 旌。”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十:“ 晉 人所謂見 何次道 令人欲傾家釀,猶云欲傾竭家貲以釀酒飲之也…… 韓文公 借以作簟詩云:‘有賣直欲傾家貲’; 王平父 《謝先大父贈簟》詩亦云:‘傾家何計效 韓公 ’,皆得 晉 人本意。”《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四回:“在他與 龍光 的本意,是要和醫生串通,要下兩樣反對的藥,好叫病人速死。” 魯迅 《二心集·“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但我從別國里竊得火來,本意卻在煮自己的肉的。”
(2).主旨。 唐 范攄 《云溪友議》卷五:“夫序者,述作之本意。”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腦。主腦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3).自己的意思,本人的意思。 晉 袁宏 《后漢紀·順帝紀下》:“氣絶之后,便斂以時服,殯已便關,關必便葬。上無損於國,下從我本意。” 宋 趙彥衛 《云麓漫鈔》卷八:“今中宮虛位, 張貴妃 有寵,恐姦人附會,請正母儀,非出陛下本意也。”
成語(Idiom):本意(běn yì)
發音(Pronunciation):běn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事物的本來意義或原始意義,與后來的引申義或轉義相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本意是指事物的原始含義,即事物最初的意義或用途。在語言中,本意通常與引申義相對。引申義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詞語的意義逐漸擴展或轉變。本意強調事物最初的意義,是詞語的最基本含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本意這個成語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多用于文學作品、散文、評論等場合,用來表達對事物最初的意義的思考和回歸。在討論語言的時候,也可以用本意來指代詞語的原始含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本意這個成語的起源并無具體的故事,它是根據語言的特點和使用習慣形成的。人們在使用語言時,常常會通過引申義來表達更加豐富和具體的含義。本意則強調回歸事物最初的意義,使人們思考和回歸到事物的本質。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本意是一個名詞短語,由“本”和“意”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回答讓我明白了這個詞的本意。
2.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試圖探討“愛”的本意。
3. 這個成語的本意是指事物的原始含義,與后來的引申義相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引申義相對比的方式記憶本意這個成語。引申義是詞語的擴展和轉變,而本意則是最初的意義,可以將本意理解為事物的根源和基礎,這樣能夠更好地記憶和理解本意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成語和詞語的本意,了解語言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同時,也可以學習語言中的引申義,了解詞語的多義性和豐富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小明問老師:“老師,為什么我們要學習字?”老師回答:“學習字可以了解字的本意,知道字的原始意義。”
2. 小學生:小紅在寫作文時,思考著每個字的本意,希望能夠用最準確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3. 中學生:語文課上,老師講解了成語的本意和引申義,同學們都對語言的多義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 大學生:在文學研究中,學生們常常要分析文本中詞語的本意和引申義,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