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民
基本解釋
奸詐邪惡之民。 明 范濂 《云間據目抄·紀風俗》:“時刁民皆囚服破帽,率以五六十為群,沿街攘臂,叫喊號呼。”《兒女英雄傳》第八回:“還有等刁民惡棍,結交官府,盤剝鄉愚,仗著銀錢霸道橫行,無惡不作。” 茅盾 《多角關系》三:“這些刁民,非辦幾個不行!”
反義詞
成語(Idiom):刁民
發音(Pronunciation):diāo mí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守法紀、搗亂、作惡的人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刁民一詞起源于古代中國,最初用來形容那些不守法紀、搗亂、作惡的人民。刁民一詞中的“刁”指的是狡猾、狡詐,而“民”則指的是人民。因此,刁民一詞含有貶義,用來形容那些行為不端、不遵守規章制度、搗亂或作惡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刁民一詞通常用于貶低或批評那些不守法紀、搗亂、作惡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刁民來形容那些故意制造麻煩、搗亂秩序的人。例如,當我們遇到一些不守規矩、違法亂紀的人時,我們可以說他們是刁民。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刁民一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社會現象。在古代社會中,由于政府管理不善、法律制度不健全,一些人民可能會利用法律漏洞或故意違法,從而損害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因此,人們用刁民這個詞來形容那些不守法紀、搗亂、作惡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刁民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刁”是形容詞,表示狡猾、狡詐;“民”是名詞,表示人民。這個成語的結構簡單明了,容易理解。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些刁民故意制造麻煩,破壞了社會秩序。
2. 政府應該加強監管,防止刁民的存在和活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刁民這個成語可以通過以下方法:
1. 將“刁”字與狡猾、狡詐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用狡猾的手段來搗亂。
2. 將“民”字與人民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民群眾中的一個不守規矩、作惡的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的成語和文化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有趣的成語,了解它們的起源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這個同學老是不守規矩,老師說他是個刁民。
2. 初中生(13-15歲):班里有一些刁民,經常違反紀律,給老師添麻煩。
3. 高中生(16-18歲):社會上有一些刁民,他們利用法律漏洞來謀取私利。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政府應該加強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刁民行為,維護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