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度
基本解釋
謂比照。《國語·周語下》:“度之天神,則非祥也。比之地物,則非義也。類之民則,則非仁也……觀之詩書,與民之憲言,則皆亡王之為也。上下議之,無所比度,王其圖之!” 唐 李翱 《幽懷賦》:“援圣賢而比度兮,何僥倖之能希。”
進行比較和推測。《尸子》卷上:“諸治官臨眾者,上比度以觀其賢,案法以觀其罪。”《古今小說·葛令公生遣弄珠兒》:“彼軍雖整,然以我軍比度,當然一般疲困。” 章炳麟 《定復仇之是非》:“漢族自 帕米爾高原 來,特以冢書神話之微文,展轉考索比度而得之。歷史未嘗有其明據。”
成語(Idiom):比度(bǐ dù)
發音(Pronunciation):bǐ d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較和衡量事物的程度或差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比度是指通過比較和衡量來判斷事物的程度或差距。它可以用來描述事物的大小、長短、高低、優劣等方面的差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比度常用于描述事物之間的差距或程度的變化。它可以用來表達一個事物與另一個事物之間的差異,或者表達一個事物的程度相對較高或較低。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比度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詁》中,但具體的故事起源已無法考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比度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比”是動詞,表示比較,而“度”是名詞,表示程度或差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的實力相差太大,根本沒有可比度。
2. 這個問題的難度有點大,需要有一定的比度才能解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比度”與“比較度量”相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另外,也可以將比字的左邊一撇想象成一個“比較”的手勢,右邊的度字則代表程度的刻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比度相關的成語,如“度德量力”、“量力而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這個蘋果比那個蘋果大得多。
2. 初中生(13-15歲):這個科學實驗的難度和那個實驗相差很大,需要有一定的比度才能完成。
3. 高中生(16-18歲):這個作文的水平比那個作文高出很多。
4. 大學生及以上:這兩個理論模型的比度非常小,很難通過實驗來驗證它們的區別。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比度”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