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豆腐
基本解釋
即豆腐干。用布包豆腐加香料蒸制而成。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一:“她把苞米磨成面,攤煎餅他吃。還上豆腐坊約過一斤干豆腐,給他做菜。”
成語(Idiom):干豆腐
發音(Pronunciation):gàn dòu f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事物干癟、無活力、無趣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干豆腐是由豆腐經過長時間晾曬而成的食物,因為水分流失,所以干豆腐變得干癟無味。在成語中,干豆腐比喻人或事物缺乏活力、無趣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精神狀態低落、無生氣,或者形容事物缺乏活力、乏味無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干豆腐”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洪范》中,原文是“豆腐干,無味也。”后來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成語。這個成語的起源是因為干豆腐沒有水分,所以沒有味道,因此用來形容人或事物沒有生氣、無趣味。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干豆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演講太干豆腐了,我都快要睡著了。
2. 這個電影沒有懸念,太干豆腐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想象一塊干癟無味的豆腐,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無味糟糠”、“索然無味”等,來擴展對于缺乏活力、乏味無趣的描述。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喜歡這本書,里面的故事太干豆腐了,沒有趣味。
2. 初中生:今天的英語課很干豆腐,老師只是一直講文法,沒有互動。
3. 高中生:這個演唱會太干豆腐了,歌手的表演缺乏激情,沒有給觀眾帶來任何感動。
4. 大學生:這個講座太干豆腐了,講師的演講方式單調乏味,沒有吸引我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