錙銖
成語(Idiom):錙銖(zī zhū)
發音(Pronunciation):zī z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非常計較小事情,一點兒也不肯放過。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錙銖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錙指古代重量單位,相當于現在的一兩;銖指古代重量單位,相當于現在的十分之一錢。錙銖合在一起表示非常小的重量和價值。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非常計較小事情,一點兒也不肯放過。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非常計較小事情,過分追求利益,不肯放過任何一點兒利益。比如,有人為了一點兒小利益,不惜與朋友鬧翻,這時可以用“錙銖”來形容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了一個關于錙銖的故事。相傳在古代,有一個叫魯班的工匠,他為人非常吝嗇,對待別人的工錢非常計較。有一次,他為一個富商做了一件很精美的木雕,但是富商覺得價格太貴,只愿意支付一兩銀子。魯班非常生氣,認為自己的勞動價值遠遠超過這一兩銀子,就把木雕削成了錙銖一樣的小塊,交給了富商。富商看到后非常后悔,但已經晚了。從此以后,人們用“錙銖”來形容一個人非常計較小事情,一點兒也不肯放過。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錙銖是一個雙音節的成語,由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一點兒小利益,連朋友的感情都不顧了,真是太錙銖了。
2. 不要太錙銖小事,人生應該看得更開闊一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錙銖”拆分為“錙”和“銖”兩個字,然后聯想到古代的重量單位,再想象一個人拿著一兩和十分之一錢在計算,表示非常計較小事情,一點兒也不肯放過。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財富、計較相關的成語,如“一毛不拔”、“舍近求遠”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為了一塊糖果跟同學吵架,太錙銖了。
2. 初中生:他為了一點小錢不肯幫助別人,真是太錙銖了。
3. 高中生:為了一點小利益,他不惜放棄了友情,真是太錙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