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臣
基本解釋
建言立議之臣。《漢書·田叔傳》:“ 梁孝王 使人殺 漢 議臣 爰盎 , 景帝 召 叔 案 梁 ,具得其事。” 宋 袁燮 《端明殿學士通議大夫簽書樞密院事羅公行狀》:“內(nèi)之議臣,毋責其細故;外之監(jiān)司,毋拘以苛法。”
議臣(yì chén)
發(fā)音(yì ch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議論朝政的臣子,也可用來形容議論紛紛的場景。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議臣是由“議”和“臣”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議”表示討論、議論,“臣”指朝廷的臣子。這個成語原本指的是臣子們在朝廷上爭論國家大事的情景,后來也可用來形容人們在某一事物上紛紛發(fā)表意見、爭論不休的場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議臣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人們在某一事物上爭論不休的情景,特別是指辯論激烈、意見紛紜的情況。可以用在描述會議、討論會、辯論賽等場景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楚漢相爭時,項羽的大將韓信建議擊潰秦軍,卻遭到其他將領的反對。韓信憤怒地說:“我等奉命出征,不是來議事的!你們這些議臣!”從此,“議臣”一詞就用來形容議論紛紛的場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議臣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會議上各方代表議臣紛紛,爭論不休。
2. 學術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議臣不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lián)想“議臣”這個詞語中的“臣”字,表示臣子,而“議”字則表示討論。聯(lián)想到臣子們在朝廷上爭論國家大事的情景,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政治、討論相關的成語,如“議事日程”、“議而不決”等。這些成語可以幫助拓展詞匯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 小學生(10歲):我們班上的同學們議臣紛紛,爭論要不要組織一個籃球比賽。
- 初中生(14歲):學校組織了一場辯論賽,同學們在臺上議臣激烈,爭論不休。
- 高中生(17歲):政治課上,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同學們議臣紛紛,各抒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