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理
基本解釋
歷法的原理。 元 姚燧 《領太史院事楊公神道碑》:“十二年,詔改歷,太史 王恂 總算,同知 郭守敬 推測,司徒明歷理。”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知歷數又知歷理,此吾之所以異於儒生。”
成語(Idiom):歷理 (lì lǐ)
發音(Pronunciation):lì l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歷史和理論的總結和歸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歷理是由“歷史”和“理論”兩個詞組合而成的成語。歷史指過去的事件和事物的發展過程,理論指對事物規律的總結和抽象。歷理表示對歷史和理論的總結、歸納和概括,是從歷史經驗和理論探索中得出的智慧結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歷理常用于學術、研究和教育場合,用來指代對歷史和理論的概括性總結,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表達對某個事物或現象的深刻認識和理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歷理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卷八十一·張釋之列傳》中。故事講述了張釋之在擔任太子太傅期間,有一次太子問他:“歷理之術何如?”張釋之回答說:“歷理之術,盡得之矣。”這個故事中的“歷理之術”指的是對歷史和理論的總結和探索。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歷理由兩個漢字組成,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本書是對中華文化發展歷程的歷理。
2. 他憑借自己對歷理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歷”字與“歷史”聯系起來,將“理”字與“理論”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另外,也可以通過與“歷史學”和“理論研究”等相關概念進行聯想來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深入學習中國歷史和哲學,了解更多關于歷理的應用和意義。
2. 閱讀相關的學術著作和研究論文,了解歷理在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
3. 參與討論和交流,與他人分享自己對歷理的理解和見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通過閱讀歷史故事,學到了很多歷理知識。
2. 初中生:老師講解了課本中的歷理內容,讓我對這個課題有了更深的理解。
3. 高中生:我正在進行一項歷理研究項目,希望能對相關領域做出一些貢獻。
4. 大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我專注于歷理的研究,希望能夠深入探索這個領域的未知。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