兌便
成語(Idiom):兌便
發音(Pronunciation):duì bi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的惡行壞事都被揭發出來,無法再隱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兌,本義為交換、換取;便,本義為方便、便利。兌便這個成語源于明代小說《水滸傳》中的故事。故事中,梁山泊智多星時遷為了向宋江進獻計策,故意在山寨內散布謠言,說宋江會秘密與晁蓋結盟。時遷的目的是讓宋江知道,自己已經知道了他的秘密,讓他不敢再隱瞞。后來,這個故事中的兌便被廣泛引用,成為一個形容人的惡行壞事被揭發的成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的壞事被揭發出來,無法再隱瞞的情況。比如,可以用于形容某個貪官的腐敗行為被曝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兌便這個成語的故事源于明代小說《水滸傳》。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兌便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貪污行為終于被揭發了,現在他的兌便無法再隱瞞。
2. 這個官員的腐敗事跡被曝光后,他的兌便無法再掩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兌便的發音“duì biàn”與“對辯”進行聯想,表示一個人的惡行被揭發后,無法再進行辯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水滸傳》這部經典小說,了解更多關于兌便的故事和其他成語的來源。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作弊行為被老師發現后,他的兌便無法再掩蓋。
2. 初中生:那個學生偷偷玩手機被班主任發現了,他的兌便無法再隱瞞。
3. 高中生:那個政府官員的腐敗行為被媒體曝光后,他的兌便無法再進行辯解。
4. 大學生:他的抄襲行為被導師揭發后,他的兌便無法再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