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癯
成語(Idiom):詩癯(shī qú)
發音(Pronunciation):shī q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詩人的才情枯竭或作詩不靈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詩癯源自《世說新語·文學》:“江淹有詩癯,嵇康以為詩癯者,所謂詩思窮竭也。”詩癯形容詩人的才情枯竭,作詩不靈光。詩癯一詞常用于文學評論中,用來形容詩人在創作中的瓶頸期或創作能力的枯竭。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詩癯一詞常用于文學評論、詩歌創作指導等領域,用來形容詩人的創作狀態。也可用于形容其他藝術家或創作者在創作中遇到的瓶頸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詩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梁代的文學評論家嵇康。他在評論江淹的詩作時使用了“詩癯”一詞,意為詩思窮竭。這個詞后來被廣泛使用,并成為了一個獨特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詩癯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最近的作品都沒有以前那種靈感,似乎陷入了詩癯的狀態。
2. 這位詩人在創作中遇到了詩癯,需要一些靈感的啟發。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詩人坐在桌前,頭發凌亂,手托著下巴,苦思冥想,但仍然沒有靈感,形容他陷入了詩癯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文學、詩歌創作和文學評論的知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詩癯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我覺得我最近寫的作文都沒有以前那么好,可能是我遇到了詩癯吧。
2. 初中生:我最近在寫詩的時候總是感到困惑,好像陷入了詩癯的狀態。
3. 高中生:這位詩人在創作中遇到了詩癯,需要一些靈感的啟發來重新激發他的創作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