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
基本解釋
[釋義]
(動)國家權力機關按照一定程序制定或修改法律。
[構成]
動賓式:立|法
[例句]
立法機關。(作定語)
英文翻譯
1.legislation
詳細解釋
◎ 立法 lìfǎ
[legislation; law making] 國家權力機關按照規定程序制定或修改法律
(1).建立法制;制定法令條例。《荀子·議兵》:“立法施令,莫不順比。”《史記·律書》:“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 宋 陸游 《上殿札子》:“若賦不加輕,則用力雖多,終必無益,立法雖備,終必不行。”
(2).樹立規范;規定法則。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 德洪 之見,是我這裡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為用,則中人上下,皆可引入於道。”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調聲葉律,又兼分股、限字之文,則詩中之近體是已……前人立法,亦云苛且密矣。”
成語(Idiom):立法(lì fǎ)
發音(Pronunciation):lì fǎ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通過立法形式制定法律條文,以規范社會行為和管理社會事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立法是指國家或地區的立法機關通過制定法律來管理社會事務和規范社會行為。立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的權益,促進社會發展。立法通常需要經過立法程序,包括草案的起草、審議、表決等環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立法一詞常用于政治、法律和社會科學等領域的討論中。可以用來描述國家或地區的立法機關的工作,也可以用來指代具體的法律條文的制定過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立法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在封建社會中,國家的統治者通常會通過頒布法令來管理國家事務和規范社會行為。這些法令被視為立法的結果,用以治理社會秩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立法屬于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立”和名詞“法”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國家需要加強立法,以保護兒童的權益。
2. 這個社會問題需要通過立法的方式來解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立法這個詞拆解成“立”和“法”兩個部分來記憶。立可以理解為建立、制定的意思,而法可以理解為法律。因此,立法可以理解為通過制定法律來建立規范和管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對立法感興趣,可以深入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和政治科學知識,了解不同國家的立法機構和立法程序。也可以關注當前社會熱點話題,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立法進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們應該通過立法來保護動物的權益。
2. 初中生(13-15歲):政府應該加強立法,以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3. 高中生(16-18歲):立法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可以推動社會進步。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立法需要充分考慮社會實際和民眾需求,確保法律的公平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