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覈
基本解釋
謂舉發查驗罪行。《剪燈馀話·泰山御史傳》:“ 泰山 司憲御史臣 宋珪 ,為糾覈事:臣聞設職建官,本陰陽之通制;操觚執翰,實臣子之當為。”
糾覈(jiū é)
發音(Pronunciation):jiū 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糾正錯誤、挽回損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糾覈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糾”意為糾正、挽回,而“覈”意為校正、核對。糾覈的含義是指通過糾正錯誤或挽回損失來恢復正常的狀態。這個成語強調了在發現錯誤或遭受損失后,采取積極的措施來糾正錯誤或挽回損失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糾覈常常用于形容在發現錯誤或遭受損失后,采取措施進行糾正或挽回的情境。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各種場合,比如工作中發現錯誤后及時糾正,商業中遭受損失后采取措施挽回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傳,糾覈這個成語最早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一篇文章。文章中寫到,韓非子曾經擔任過齊國的宰相,他在任職期間發現了一位官員貪污受賄的行為。韓非子立即采取了糾正錯誤的措施,把這位官員罷免了,并且追回了他所貪污的財物。這個故事表達了糾正錯誤、挽回損失的重要性,后來被人們總結為成語糾覈。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糾覈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糾”是動詞,意為糾正、挽回;而“覈”是動詞,意為校正、核對。這個成語的結構簡單明了,容易理解和記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發現錯誤后,我們應該立即采取糾覈的措施,避免進一步的損失。
2. 這位經理非常擅長糾覈問題,他總是能夠及時發現并解決潛在的錯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糾覈這個成語可以使用聯想記憶的方法。可以想象自己在糾正一張紙上的錯誤,把錯誤的部分涂掉,然后重新寫上正確的內容。這樣的聯想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糾覈這個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韓非子的思想和他在齊國的宰相時期的貢獻。你還可以學習其他與糾正錯誤和挽回損失相關的成語,比如糾纏不清、挽回損失等。這些成語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糾覈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糾覈了我的作文,幫我改正了很多錯誤。
2. 初中生:我在考試中犯了一個錯誤,但是我及時發現并糾覈了它,所以最后成績還不錯。
3. 高中生:我們班級組織的活動出了一點小問題,但是我們及時采取措施糾覈了它,最終活動還是很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