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fēng bù míng tiáo ㄈㄥ ㄅㄨˋ ㄇㄧㄥˊ ㄊㄧㄠˊ風不鳴條(風不鳴條)
和風輕拂,樹枝不發出聲響。古人認為是賢者在位,天下大治時出現的一種自然景象。 漢 桓寬 《鹽鐵論·水旱》:“ 周公 載紀而天下太平,國無夭傷,歲無荒年。當此之時,雨不破塊,風不鳴條。” 漢 王充 《論衡·是應》:“儒者論太平瑞應,皆言氣物卓異……關梁不閉,道無虜掠,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后因以“風不鳴條”比喻社會安定,世事太平。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八:“ 文王 以 太公 為 灌壇 令,朞年,風不鳴條。”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上:“天道茫茫,豈常人所能測哉!休嘉之世,風不鳴條,吾不禁拭目望之。”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風不鳴條
成語(Idiom):風不鳴條
發音(Pronunciation):fēng bù míng ti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風吹動竹子,沒有聲音,比喻事情進行得非常安靜,沒有一點兒聲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風不鳴條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風”、“不”、“鳴”和“條”。風指風吹,鳴指發出聲音,條指竹子。這個成語的意思是,當風吹動竹子時,竹子不會發出聲音。比喻事情進行得非常安靜,沒有一點兒聲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環境非常安靜,沒有一絲聲音的場景。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心情平靜,沒有任何煩惱或紛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淮南子·泰族訓》記載了一個故事,說有一次,齊國的使者到了楚國,楚國的國君問他們有沒有聽到風聲。齊國使者回答說,風吹動竹子時,竹子不會發出聲音。楚國的國君對此非常佩服,因為這個回答表明了齊國的國民非常安靜,沒有一點兒聲音。于是,這個故事就演變成了成語“風不鳴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主語是“風”,謂語是“不鳴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教室里風不鳴條,同學們都專心聽課。
2. 在這個安靜的小村莊里,風不鳴條,只有鳥兒的歌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想象風吹動竹子,但竹子沒有發出聲音的場景來記憶這個成語的意思。也可以將“風不鳴條”與“安靜無聲”這個意思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安靜、無聲相關的成語,如“一言不發”、“寂靜無聲”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風不鳴條,我可以專心寫作業了。
2. 初中生:教室里風不鳴條,同學們都靜靜地聽老師講課。
3. 高中生:在這個深夜,大街上風不鳴條,非常安靜。
4. 大學生:在圖書館里,風不鳴條,只有書頁翻動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