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偃
基本解釋
(1).風止。 漢 揚雄 《劇秦美新》:“云動風偃,霧集雨散。”《宣和畫譜·閻士安》:“﹝ 閻士安 ﹞尤長于竹,或作風偃雨霽,煙薄景曛,霜枝雪榦,亭亭苒苒,曲盡其態。”
(2).比喻臣服,順從。《南齊書·高帝紀上》:“公忠誠慷慨,在險彌亮,深識九變,妙察五色。以寡制眾,所向風偃。” 唐 李德裕 《幽州紀圣功碑銘》:“交利者風偃,挾邪者景附。” 宋 王明清 《揮麈三錄》卷二:“伏見頃者虜兵所加,靡然風偃,知名之士,幾無而僅有。”
成語(Idiom):風偃(fēng yǎn)
發音(Pronunciation):fēng y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草木隨風擺動,比喻人沒有主見,隨波逐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風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風指的是風吹草動,偃指的是傾斜、搖擺。成語的含義是指草木隨風擺動,比喻人沒有主見,隨波逐流,缺乏獨立思考和堅定的立場。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風偃一詞常用于形容那些容易受外界影響,缺乏主見的人。可以用來批評那些沒有原則、沒有自己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平準書》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楚國有個人叫屈原,他是一個有才華的詩人和政治家。但是,他因為官場的斗爭和政治陰謀,最終被流放到了外地。在流放期間,他為楚國的興衰和自己的遭遇感到非常痛苦和無奈,于是寫下了《離騷》這首名篇。這首詩中有一句“風檣動,龜蛇靜”,意思是風吹得船桅搖擺,而烏龜和蛇卻靜靜地躺在沙灘上。后來,人們將“風檣動,龜蛇靜”中的“風檣”改為“風偃”,并用來比喻人沒有主見,隨波逐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風偃之人,從來沒有自己的主見。
2. 這個團隊缺乏領導者,成員們都是風偃之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風偃”與“草木隨風擺動”聯想在一起來記憶,以幫助記住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與個人主見、獨立思考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隨波逐流”、“毫無主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個風偃之人,總是跟著別人走。
2. 初中生:我們應該有自己的主見,不要成為別人眼中的風偃之輩。
3. 高中生:大家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要成為隨波逐流的風偃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