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頭暈
基本解釋
暈厥。 章炳麟 《新方言·釋言》:“今通謂暴厥無知為殟死……烏殟,欲死也,今人猶云烏頭暈矣。”
成語(Idiom):烏頭暈
發音(Pronunciation):wū tóu y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頭暈目眩,意識不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烏頭是一種有毒植物,人體接觸后會出現中毒癥狀,如頭暈、惡心等。烏頭暈比喻頭腦昏沉,思維不清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般用于形容人在某種情況下思維遲鈍,頭腦不清楚的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烏頭暈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左傳·襄公四年》中的一則故事。故事中,齊國有一位名叫鄒忌的賢人,他曾經勸告齊襄公要聯合晉國共同抵御強敵。然而,齊襄公卻因為鄒忌的草率和遲鈍而拒絕了他的建議。為了讓齊襄公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鄒忌做了一個實驗。他給齊襄公送了兩副禮物,一副是美麗的珠寶,一副是毒烏頭。齊襄公貪圖珠寶的美麗,卻沒有看出毒烏頭的危險性,結果誤食了烏頭而中毒。這個故事表達了鄒忌對齊襄公遲鈍和思維不清楚的批評,從而形成了成語“烏頭暈”。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烏頭+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昨天晚上熬夜寫作業,今天早上起來烏頭暈,一整天都沒精神。
2. 考試前緊張得睡不好覺,結果考試時感覺頭腦烏頭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烏頭這種有毒植物,如果誤食了會感到頭暈目眩,從而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頭暈、目眩相關的成語,如“目瞪口呆”、“暈頭轉向”等。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故事和例句來加深理解和記憶。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他在過山車上玩得太瘋狂了,下來后頭暈得直晃。
2. 初中生(13-15歲):考試前晚他熬夜復習,結果考試時頭腦烏頭暈,答不上來題。
3. 高中生(16-18歲):她因為感冒發燒,吃了藥后感覺烏頭暈,無法集中精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