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啟民
基本解釋
神話傳說中 無啟國 的人。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二:“ 無啟 民,居穴食土,無男女。死埋之,其心不朽,百年還化為人。”參閱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境異》。
成語(Idiom):無啟民
發音(Pronunciation):wú qǐ mí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啟蒙的人,指沒有受過良好教育或沒有見識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啟民是一個貶義詞語,用來形容一個人沒有接受過良好教育,缺乏見識和知識。這個成語源于《左傳·僖公四年》:“無啟民以令,不亦難乎?”意思是說一個國家的君主如果沒有啟發普通民眾,讓他們明白君主的政策和決策,那么統治國家就會變得困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無啟民這個成語常用于貶低一個人的知識水平或見識,形容對某個領域缺乏了解或知識匱乏的人。在討論教育、文化、社會問題或政治領域時,可以使用無啟民來形容那些沒有受過良好教育或缺乏見識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啟民的故事起源于《左傳》,這是一部記載春秋時期的歷史書。故事中,一個國家的君主沒有啟發普通民眾,使得國家的治理變得困難。從此以后,人們用無啟民來形容一個人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缺乏見識和知識。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啟民由“無”、“啟”、“民”三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個領域完全無知,簡直是個無啟民。
2. 這個人沒有受過良好教育,一看就是個無啟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無啟民的發音“wú qǐ mín”與“無起眠”進行聯想,意味著這個人沒有受過良好教育,沒有見識,智識如同無法入眠一般。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中國成語和文化,可以學習其他與教育、知識、見識相關的成語,如“一知半解”、“井底之蛙”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從小就沒有好好讀書,真是個無啟民。
2. 初中生:這個同學對歷史一竅不通,簡直是個無啟民。
3. 高中生:他對文學作品一無所知,真是個無啟民。
4. 大學生:這個同學雖然大學畢業了,但對社會現象一無所知,真是個無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