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yī yì gū xíng ㄧ ㄧˋ ㄍㄨ ㄒㄧㄥˊ一意孤行
《史記·酷吏列傳》:“ 禹 ( 趙禹 )為人廉倨,為吏以來,舍無食客。公卿相造請 禹 , 禹 終不報謝,務在絶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謂謝絕請托,按己意執法。后以“一意孤行”指不聽勸告,固執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清 趙翼 《廿二史札記·后漢書二·東漢尚名節》:“自 戰國 豫讓 、 聶政 、 荊軻 、 侯嬴 之徒,以意氣相尚,一意孤行,能為人所不敢為,世競慕之。”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三:“蓋一意孤行之士,細行不矜, 孔子 所謂‘觀過知仁’,正此類也。” 茅盾 《子夜》十:“說不定他一片好心勸 杜竹齋 抑制著 吳蓀甫 的一意孤行那番話, 杜竹齋 竟也已經告訴了 蓀甫 !”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一意孤行
成語(Idiom):一意孤行
發音(Pronunciation):yī yì gū x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固執己見,不聽他人勸告,執意獨斷獨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形容一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決定行事,不顧及他人的意見和勸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固執己見,不聽取他人的建議或反對意見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位名叫曹操的歷史人物。曹操是東漢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軍事家,他以其聰明才智和勇武善戰而聞名于世。然而,曹操也有一個固執的性格,常常一意孤行,不聽取他人的意見。這個成語就是根據曹操的這種性格特點而來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別是“一”、“意”、“孤”和“行”。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意孤行,不聽取別人的建議,結果陷入了困境。
2. 老板一意孤行,不肯聽我們的意見,導致公司的業績一落千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獨自一人,一意孤行地行走在一條路上,不管別人怎么勸說他都不聽。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自作聰明”、“養虎遺患”等,來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一意孤行地不聽老師的話,結果被批評了。
2. 初中生:我的朋友一意孤行地不聽勸告,結果考試失敗了。
3. 高中生:他一意孤行地不聽家長的建議,結果選擇了錯誤的大學專業。
4. 大學生:有些學生一意孤行地不聽老師的指導,結果在學術上陷入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