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節
成語(Idiom):給節 (gěi jié)
發音(Pronunciation):gěi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拘小節,不過分計較瑣碎的事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給節是指在言行舉止上不拘泥于小節,不過分計較瑣碎的事情。這個成語強調做人要有大度,不要為了一些細枝末節而斤斤計較,應該著眼于大局,追求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多用于勸誡他人不要過分計較小事情,以及形容自己不拘小節的品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魏晉時期的《晉書·呂思勉傳》中。當時,有一位叫呂思勉的人,他在官場上非常有名,因為他做事非常慷慨大度,不拘小節,不計較瑣碎的事情。有一次,呂思勉去見他的朋友,朋友請他喝一碗酒,但是碗里有一只蒼蠅。其他人都覺得很惡心,不敢喝,但是呂思勉卻毫不在意,直接將蒼蠅撈出來,繼續喝酒。人們看到后,都贊嘆他的大度和不拘小節的品質,于是就有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短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很有涵養的人,從不為小事斤斤計較,總是給節。
2. 在工作中,我們應該學會給節,不要為了一些瑣碎的事情而影響自己的情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給節與"給予"這個詞聯系起來,想象在人際交往中,給予別人的大度和寬容就是給節。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不拘小節"、"不問菜名"等,進一步豐富對于不拘小節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覺得小事情不用太計較,我們應該學會給節。
2. 初中生:在班級里,我們要互相包容,不要為了一些小問題而爭吵,要學會給節。
3. 高中生: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我們要有大度和寬容,不要為了一些瑣碎的事情而爭吵,要學會給節。
4. 大學生:在社會中,我們要有開放的心態,不拘泥于小節,要學會給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