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桑
成語(Idiom):枯桑(kū sāng)
發音(Pronunciation):kū s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事物荒涼、凋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枯桑,是指桑樹干枯、沒有綠葉,形容事物荒涼、凋零。比喻事物失去生機,變得蕭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景象荒涼、凋敝、人事已非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精神狀態枯槁、無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戰國策·齊策二》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齊國國君齊桓公和晉國國君晉文公的故事。齊桓公曾經派人送給晉文公一件禮物,晉文公非常高興,稱贊齊桓公的禮物就像“枯桑之葉”,意思是說非常珍貴。后來,晉國國力衰退,齊桓公再次派人送給晉文公禮物,晉文公卻說:“齊桓公的禮物就像枯桑,已經沒有價值了?!睆拇?,枯桑就成為形容事物荒涼、凋敝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城市經歷了戰火洗禮,變得枯桑一片。
2. 這本書已經出版多年了,內容已經枯桑不堪。
3. 他的精神狀態已經枯桑,毫無朝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枯桑”想象成一棵干枯的桑樹,沒有綠葉,形象地表現了事物荒涼、凋敝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枯木逢春”、“枯木生花”,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冬天的時候,樹枝上的葉子都掉光了,樹看起來像枯桑一樣。
2. 初中生:經歷了戰爭的城市,變得枯桑一片,沒有了往日的繁華。
3. 高中生:他的夢想破滅后,整個人變得枯桑,毫無希望。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