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矟
基本解釋
馬上所持的長矛。 南朝 梁簡文帝 《馬矟譜序》:“馬矟為用,雖非遠(yuǎn)法,近代相傳,稍已成藝。”《南史·柳世隆傳》:“﹝ 柳世隆 ﹞常自云:‘馬矟第一,清談第二,彈琴第三。’。在朝不干世務(wù)。” 清 吳偉業(yè) 《哭志衍》詩:“男兒須作健,清談兼馬矟。”
成語(Idiom):馬矟
發(fā)音(Pronunciation):mǎ yò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馬匹奔騰的樣子。
詳細(xì)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馬矟是一個由“馬”和“矟”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馬矟形容馬匹奔騰的樣子,形象地描繪了馬奔跑時的迅猛和威武。這個成語主要用來形容動物或人的姿態(tài)或動作有力、迅猛、威武的樣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馬矟這個成語在日常生活中用得較少,多用于文學(xué)作品或口語中。可以用來形容人們英勇奮發(fā)、威武雄壯的樣子,也可以用來形容動物奔跑時的威猛姿態(tài)。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馬矟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戰(zhàn)爭時期。在戰(zhàn)場上,士兵們騎著馬匹奔馳,宛如矛尖上的馬頭一樣,形成了一道威武的景象。這個景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部分為“馬矟”,表示馬匹奔騰的樣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騎著馬矟一般沖過了終點線。
2. 這匹馬跑得如馬矟一般,速度非常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馬矟”這個成語與馬匹奔騰的畫面聯(lián)系起來,形象地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xué)習(xí)(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馬有關(guān)的成語,比如“騎虎難下”、“安如泰山”等,以擴(kuò)展對成語的學(xué)習(xí)。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xué)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xué)生:小馬在草原上跑得像馬矟一樣,非常快。
2. 小學(xué)生:老師騎著馬矟一般來到了學(xué)校,大家都驚訝地看著。
3. 初中生:比賽時,他像馬矟一樣沖過了終點線,贏得了比賽。
4. 高中生:戰(zhàn)士們騎著馬匹如馬矟一般沖向敵人,壯觀而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