诐邪
成語(Idiom):诐邪
發音(Pronunciation):tí x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暗中陷害他人,挑撥離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诐邪由兩個字組成,诐意為暗中陷害,邪意為挑撥離間。這個成語形容人暗中用陰險的手段陷害他人,挑撥離間別人的關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常用于描述人陷害他人、挑撥離間的行為。可以用于討論工作場合中的辦公室政治、朋友圈中的背后說閑話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了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當時,齊國有兩位大臣,一個名叫子家,一個名叫子贛。子家為人正直,子贛為人狡詐。子贛暗中欺負子家,誣陷他犯罪,導致子家被貶謫。后來,子家被平反昭雪,子贛的惡行也被揭露。這個故事成為了人們使用“诐邪”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該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形式為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诐邪別人,導致大家之間關系緊張。
2. 在工作中,我們應該互相信任,而不是诐邪別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暗中陷害他人,挑撥離間的場景,將其與“诐邪”這個詞語聯系起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挑撥離間”、“暗中陷害”等,來擴大對于這類情況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一個同學喜歡诐邪別人,老師經常教育他要友好相處。
2. 初中生:我發現有人在班里诐邪我和我的好朋友,我決定找老師處理這件事情。
3. 高中生:社交媒體上經常有人诐邪別人,我們應該保持理性,不被他們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