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己
基本解釋
一己,個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論》:“《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譏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 宋 陳瓘 《通州自便謝表》:“乃公朝之盛事,豈小己之私榮。” 劉顯志 《論中國教育之主義》:“而全體人類之中,有所謂國羣焉;為國羣之分子者,有所謂小己焉。” 郭沫若 《國防·污池·煉獄》:“也不要為著一個小團體或一個小己的利害而作文藝家的‘內戰’。”
成語(Idiom):小己
發音(Pronunciation):xiǎo j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個人私利、小心眼、狹隘的心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小己是由“小”和“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小”表示小的、狹隘的意思,“己”表示自己。小己一詞形容一個人只顧自己的私利,不顧他人利益,心胸狹窄,缺乏大局觀念。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小己一詞常用于批評那些只顧自己利益,不關心他人需要的人。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在團隊合作中只考慮個人利益而不顧全大局,或者形容某人在個人生活中只關注自己的需求而忽視他人的感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小己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當時,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項羽自視甚高,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不顧及其他諸侯的意見。最終,由于他的小己心態,導致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只顧自己的利益,從不考慮他人的感受,真是太小己了。
2. 在團隊合作中,我們應該摒棄小己心態,多為整個團隊著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小己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小人只顧著自己的利益,而忽視了周圍的人和事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了小己這個成語后,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大公無私、利人利己等,以拓展對于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關系的認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喜歡和小明玩,因為他太小己了,從不分享玩具。
2. 初中生:他在班級活動中總是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不關心其他同學的需求,真是太小己了。
3. 高中生:在學校的志愿者活動中,我們應該摒棄小己心態,更多地為社會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