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sī mǎ zhāo zhī xīn ㄙㄧ ㄇㄚˇ ㄓㄠ ㄓㄧ ㄒㄧㄣ司馬昭之心(司馬昭之心)
《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 高貴鄉公 卒” 裴松之 注引《漢晉春秋》:“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乃召侍中 王沉 、尚書 王經 、散騎常侍 王業 ,調曰:‘ 司馬昭 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輿卿﹝等﹞自出討之。’”按, 司馬昭 繼其兄 師 任 魏 大將軍,專國政,日謀代 魏 。后因以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梁啟超 《新民說·論民族競爭之大勢》:“ 德 相 俾士麥 宗教思想最淺薄之人也,其在本國剝奪教徒之特權,風行雷厲,不遺餘力。至其在 中國 也,乃與 法 人爭羅馬教護教之名義,豈所謂 司馬昭 之心,路人皆見者耶?”《人民文學》1978年第5期:“制造‘黑線專政’論的 司馬昭 之心,不是一清二楚了嗎?”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司馬昭之心
成語(Idiom):司馬昭之心
發音(Pronunciation):sī mǎ zhāo zhī x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隱藏在表面之下的真實意圖或秘密企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司馬昭是東晉時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在表面上表現得忠誠、謙虛,但實際上他有著野心和私心。司馬昭之心成語形容一個人表面上看似忠誠、無私,但實際上卻心懷私利、暗藏私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那些表面上看似無害、忠誠可靠的人,實際上卻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或企圖的情況。也可以用來警示人們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表面行為,要看清背后的真實動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東晉時期的歷史。司馬昭是東晉時期的重要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曾經表現得忠誠謙遜,但實際上他暗中策劃奪取權力的陰謀。后來,他成功地篡奪了權力,并成為了東晉的最高統治者。因此,人們用“司馬昭之心”來形容那些表面上看似忠誠無私,實際上卻心懷私利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司馬昭”+ 動詞“之心”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表面上對你很好,但是你要小心,他可能有著司馬昭之心。
2. 她看似無害,但是我覺得她可能有著司馬昭之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使用聯想法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司馬昭在表面上展現出忠誠和謙遜的形象,但他的內心卻隱藏著私心和野心。這種聯想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了解東晉時期的歷史,了解司馬昭的生平和他的政治策略。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語的含義和背后的故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10歲):他看起來很友好,但我覺得他可能有著司馬昭之心。
2. 初中生(11-14歲):我不太相信他,他有點像有著司馬昭之心的人。
3. 高中生(15-18歲):在政治斗爭中,有時候需要警惕那些可能有著司馬昭之心的人。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在職場上,我們要學會識別那些可能有著司馬昭之心的人,以保護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