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則
基本解釋
(1).可作準則。《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進退可度,周旋可則。”
(2).可;就。 元 關漢卿 《五侯宴》第四折:“則這個 王阿三 可則便是你。” 元 無名氏 《鴛鴦被》第一折:“這等我可則依著姑姑便了。”
成語(Idiom):可則
發音(Pronunciation):kě z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可是,卻是。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表示轉折關系,用于表示前后兩個句子或者事物之間的對比關系,前一句是肯定的,后一句是否定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則用于口語和書面語中,常用于敘述故事、解釋原因或者對比事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十六年》:“魯哀公與陳桓公會于葵丘,桓公問曰:‘君何以故不與我盟也?’哀公曰:‘可則也。’”這個故事講述了魯國哀公和陳國桓公在葵丘會面時,桓公問為什么哀公不與他盟約,哀公回答說“可則也”。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可則”是用來表示轉折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可”和“則”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原計劃今天去游泳,可則下雨了。
2. 他答應來參加我的生日派對,可則臨時有事不能來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可是”類似的發音來記憶“可則”的含義。同時,可以將“可則”與轉折的概念聯系起來,幫助記憶其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轉折相關的成語,例如“雖則”、“然則”等,以擴展你的詞匯量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本來想去游樂園玩,可則天氣太熱了。
2. 初中生:我昨天晚上本來要寫作業,可則突然有朋友來找我玩。
3. 高中生:我想去參加這個比賽,可則我沒有足夠的時間準備。
4. 大學生:我原本打算出國留學,可則家里的經濟狀況不允許。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