詘體
成語(Idiom):詘體
發音(Pronunciation):qū t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辭拘束,不敢坦率直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詘體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在言辭上拘束,不敢直言坦率。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觀點時,過于拘謹或不夠直接。詘體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與他人交流時,過于拘束或不夠真誠。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詘體常常用于形容個人或團體在交流中不敢直言,或者不敢坦率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各種場合,例如工作會議、學術討論、社交場合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詘體成語的具體起源尚無確切記載。但是,這個成語的意義和用法源于中國古代社會的禮儀觀念和言辭規范。在古代的中國社會,人們注重禮儀,言辭要恰當、得體,不敢過于直接或坦率。因此,這個成語就形成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詘體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詘”和“體”。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會議上總是詘體,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
2. 她對老板過于詘體,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詘體這個成語可以使用以下技巧:
1. 將“詘”字記憶為一個人在說話時的拘謹和拘束的形象。
2. 將“體”字記憶為一個人的身體或者形象,表示整體。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想要更好地掌握和應用詘體這個成語,可以進行以下延伸學習:
1. 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例如“拘謹”、“拘束”等,以擴大詞匯量。
2. 閱讀相關的文章或書籍,了解古代中國社會的禮儀觀念和言辭規范。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老師問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我有點詘體,不敢直接回答。
2. 初中生(14歲):在班級討論中,有些同學太詘體了,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
3. 高中生(17歲):在辯論比賽中,我要克服詘體的問題,勇敢地陳述我的觀點。
4. 大學生(20歲):在學術討論中,要避免過于詘體,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