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烈
基本解釋
(1).風猛烈。《論語·鄉黨》:“迅雷風烈必變。”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溫水》:“鉦鼓大作,虎士電怒,風烈火揚,城摧眾陷。”
(2).風教德業。 漢 司馬相如 《子虛賦》:“﹝ 齊王 ﹞問 楚 地之有無者,愿聞大國之風烈,先生之餘論也。” 宋 司馬光 《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銘》:“﹝ 欽之 ﹞知 和州 ,聲振天下。嗚呼!得非承其祖之風烈邪!” 清 鄭燮 《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書后又一紙》:“后代有 齊國 ,亦無一達人。惟 田橫 之卒,五百人從之,斯不愧祖宗風烈。”
(3).風操;風范。《新唐書·張九齡傳》:“ 建中 元年, 德宗 賢其風烈,復贈司徒。” 宋 洪邁 《容齋三筆·張詠傳》:“公風烈如此,而不至於宰相,然有 忠定 之才,而無宰相之位,於公何損?” 明 李東陽 《裕遠庵記》:“蓋是墓也,有節婦之風烈,封君之矩范。” 清 戴名世 《八月庚申及齊師戰于乾時我師敗績》:“﹝ 翟義 、 李敬業 ﹞身雖已殘,家雖已破,甘心屠刳而不悔,而其風烈猶有以聳動英雄豪杰之心。”
(4).猶風尚。《隋書·地理志中》:“今此數郡,其人尚多好儒學,性質直懷義,有古之風烈矣。”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四:“先王之制作,古人之風烈,悉入 金 營。” 章炳麟 《復仇是非論》:“吾土 孔子 為圣之時,后生染其風烈,雖奮力抵拒者,只排其階級禮教之談。”
成語(Idiom):風烈
發音(Pronunciation):fēng li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風勢猛烈,聲勢浩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風烈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風指風力大,烈指烈火燃燒。合在一起形容風勢猛烈,聲勢浩大,比喻事物的氣勢和威力極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自然界的風勢猛烈,如颶風、臺風等;也可用于形容人的氣勢和威力,如某人在某個領域的強大影響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項羽本紀》中有一段描述項羽與劉邦爭霸的故事。當時項羽攻打劉邦的軍隊,劉邦軍隊在風雨交加的環境下不堪一擊,因此劉邦派人祈求天神幫助,結果風停雨歇,劉邦軍隊因此獲勝。后來人們用“風烈”來形容這場戰爭中風勢猛烈的情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 + 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暴風驟雨,風烈如虎。
2. 這場比賽的氣勢真是風烈。
3. 他的演講聲勢磅礴,真是風烈之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風烈”想象成一陣猛烈的風吹過,聲勢浩大,使人難以忘記。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風相關的成語,如“風馳電掣”、“風華絕代”等,了解它們的意義和使用場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今天下午的風真猛烈,刮得我都站不穩。
2. 初中生:這部電影的場面非常震撼,氣勢磅礴,真是風烈之作。
3. 高中生:這位演講者的口才非常了得,他的演講聲勢磅礴,給人一種風烈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