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準
基本解釋
(1).古代官府平抑物價的措施。《史記·平準書》:“大農之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踴,故抑天下物,名曰平準。”
(2). 漢 承 秦 制,大司農屬官有平準令丞,掌管平準之事。參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通志·職官四》。
(3).平穩;公平;平衡。《醒世恒言·施潤澤灘闕遇友》:“兩邊檢點,柱腳若不平準的,便把來墊穩。”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金永年》:“念汝貿販平準,賜予一子。” 李大釗 《馬克思的中國民族革命觀》:“一八三○年以前,中外貿易的平準,還是 中國 方面站在有利的地位。”
(4). 清 末譯經濟學為平準學。 梁啟超 《新史學·史學的界說》:“宗教學也,法律學也,平準學也(即 日 人所謂經濟學),皆與史學有直接之關係。”
成語(Idiom):平準
發音(Pronunciation):píng zhǔ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平衡調整,使事物恢復平穩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平準是指通過調整、平衡來使事物恢復平穩狀態,解決問題或達到目標。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經濟、政治或社會方面的調整和平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平準常用于描述調整經濟政策、平衡社會利益、穩定市場等情境。它也可以用于形容個人或團體在處理問題時采取平衡、穩定的態度和方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平準成語的具體起源尚無明確記載。然而,這個成語的概念與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思想密切相關。在古代,君主治理國家時,常常需要調整政策、平衡利益,以維持社會穩定和達到國家目標。因此,平準這個成語逐漸形成并廣泛使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平準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是“平”(píng),第二個字是“準”(zhǔn)。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平準市場,穩定物價。
2. 在處理矛盾和糾紛時,我們應該采取平準的態度,尋找最佳解決方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幫助記憶平準這個成語:
1. 關聯詞:將平準與平衡、調整、穩定等詞語進行關聯,形成記憶聯結。
2. 制作記憶卡片:寫下平準的發音、基本含義和例句,反復復習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平準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經濟、政治、社會調整相關的知識,了解更多關于平衡和穩定的概念和原則。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平準用眼時間,不要長時間盯著電視或手機。
2. 初中生:為了平準班級內的人際關系,我們組織了一次團隊合作活動。
3. 高中生:政府采取措施平準經濟,以應對當前的不穩定局勢。
4. 大學生:在面對壓力和挑戰時,我們應該保持平準的心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平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