怢慄
成語(Idiom):怢慄(tǒu lì)
發(fā)音(Pronunciation):tǒu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恐懼、害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怢慄意為恐懼、害怕。形容人因驚嚇、恐懼而身體發(fā)抖、心神不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對恐懼、驚嚇時的心理狀態(tài),也可用于形容對某件事情或某種情況感到害怕、不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怢慄是由《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中的一句話演變而來。故事中,齊國國君襄公在一次狩獵中,突然遇到了一只巨大的野獸,他被嚇得臉色慘白,全身發(fā)抖,無法動彈。后來,人們用怢慄來形容因恐懼而身體發(fā)抖、心神不安的狀態(tài)。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怢慄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怢”是動詞,“慄”是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窗外的異響,不禁怢慄起來。
2. 在黑暗的森林里,小明怢慄地向前走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來記憶成語“怢慄”。可以想象自己在面對恐怖的場景時,身體發(fā)抖,心神不安的樣子,從而幫助記憶這個詞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恐懼、害怕相關的成語,如“心驚肉跳”、“驚弓之鳥”等,可以進一步豐富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看到蜘蛛,我怢慄地尖叫了起來。
2. 初中生:考試前的緊張使我怢慄不已。
3. 高中生:聽到窗外的奇怪聲音,我怢慄地躲在被窩里。
4. 大學生:在恐怖片中,女主角怢慄地逃離了鬼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