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節
基本解釋
◎ 儀節 yíjié
(1) [ceremony]∶儀式禮節
婚姻亦有一定儀節,其中“搶婚”是項特別的習俗
(2) [etiquette]∶禮儀;禮節
詳細解釋
(1).禮法;禮節。 漢 劉向 《列女傳·楚成鄭瞀》:“妾聞婦人以端正和顏為容,今者大王在臺上而妾顧,則是失儀節也。” 漢 蔡邕 《議郎胡公夫人哀贊》:“舒詳閑雅,儀節孔備。” 明 唐順之 《萬古齋公傳》:“其事父母,視寢,視膳,視藥,恪有儀節,深心欵然。”
(2).謂儀禮的程序形式。 清 阮元 《小滄浪筆談》卷一:“《曾子》十篇,儒言純粹在《孟子》上,投壺儀節,較《小戴》為詳。” 茅盾 《追求》一:“這是每次遇見時照例的儀節。”
成語(Idiom):儀節(yí jié)
發音(Pronunciation):yí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儀式莊重,禮節嚴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儀節是由“儀”和“節”兩個詞組成的成語,表示舉止莊重,遵守禮節。形容人的行為舉止恪守禮儀,莊重有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儀態莊重、舉止得體,尤其在正式場合或重要場合中,要求遵守禮儀的時候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十一年》中記載了一個故事。魯國的襄公為了紀念先祖,舉行了一次盛大的祭祀儀式。在儀式中,襄公嚴肅莊重,恪守禮節,表現得非常端莊。后來,人們用“儀節”來形容人的行為舉止莊重,遵守禮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名詞“儀”和名詞“節”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重要的場合,他總是儀節莊重,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她的儀節舉止得體,給人一種高雅的感覺。
3. 作為一名公務員,他應該注意儀節,代表政府的形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把“儀節”與莊重、恪守禮節的形象聯系在一起,形成記憶聯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禮儀相關的成語,如“禮尚往來”、“禮貌待人”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的學生在校園里舉止都很儀節,不亂扔垃圾。
2. 初中生:作為學生,我們要時刻保持儀節,尊敬師長,遵守校規。
3. 高中生:我們參加畢業典禮時要注意儀節,穿著整齊,舉止莊重。
4. 大學生:在社交場合,我們要注意儀節,與他人交流時要尊重對方的感受。
5. 成年人:在工作場合,我們要保持儀節,遵守職業道德,不做出不當的行為。